封面图:周令钊《五四运动》(),油画,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活字君按
明天(5月4日),北京大学即将迎来迎来建校周年校庆。追溯到年创办于戊戌变法时期的“京师大学堂”,这座中国最高学府如今已走过了整整两个甲子,重新回到了它诞生的年份——戊戌。然而,昙花一现、惨淡收场的戊戌变法并未能带给京师大学堂多少荣光。北京大学真正进入历史,却要到了年的“新文化运动”和年的“五四运动”时期。事实上,今天无论北大的校徽、校庆日,还是那首事实上的校歌,都来自这段光荣的谱系。而“五四-新文化”时期的北大之名,是同一个地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便是位于今日五四大街的“红楼”。事实上,今日北京大学位于燕园的校区,直到年后方由北京大学接管,在风景与记忆的意义上,与“五四”的北大传统形成了微妙的断裂和张力。而真正承载着“五四”北大的沙滩校址,特别是沙滩地区的“二院”,却逐渐面临被遗忘的失落命运。如唐晓峰先生所言——
“二院是京师大学堂最初诞生的位置,但如今,很多北大学生都不了解二院的历史。以二院旁的大学夹道为例,这条在京师大学堂诞生之后慢慢形成的小胡同虽然苍老,其所用的大型灰砖,却代表着王朝时代高等级的建筑。沙滩作为一种历史地理的记忆不应消失,而应在地名、位置和景观三方面得以妥善留存。我们应集合各方努力,对历史记忆进行宏大叙事并将其传承下去。这么做,不仅对北大有意义,对国家在历史转折过程中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年4月17日下午,数位学者聚会北京大学静园二院会议室,进行了题为“从公主府到红楼:老北大的校园空间(-)”的第62期“北大文研论坛”。从他们的讲解与讨论中,我们不仅得以了解老北大的校园形成和变化的历史,更能从通常较被忽视的地理空间的角度,思考北京大学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独特意义。以此作为我们对北大周年校庆的致敬。
参加本次论坛的有: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鲍宁
活字文化作者、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唐晓峰
活字文化作者、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军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季剑青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李卫伟
鲍宁首先进行整体性介绍。她以“空间”为关键词,梳理近代化过程中老北大校园空间的发展过程,探讨在传统城市中建立现代校园的特点、困难以及与周边区域的互动,并介绍了老北大的校园建筑遗存问题和传统街区保护措施。
何为“空间”?鲍宁介绍了王建伟和叶文心两位学者对“空间”的定义。近几十年来,众多学科方法交汇融合,“空间”被赋予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内涵,并成为一个复合概念。同时,作为史学思考的一个维度,我们可以从人的感受和物质形态两方面去理解它。鲍宁以时间为线,按照清末、北洋时期、三十年代、战时及战后、现状五大时间段为顺序梳理老北大的空间发展过程。
第一个时间段为清末时期(-)。那时,虽有理想规划,但直到年4月正式宣布设立京师大学堂之时,清廷依然没有找到理想的空间建设。于是,朝廷决定援引日本经验,划拨官房先行办学,另拨公地从容建设。被选中的官房是马神庙公主府,即乾隆25年和嘉公主出嫁时赐建的府邸。这里规模宽敞、获取便利、毗邻皇城,且为闲置官产。经过改造和新建,得到房屋间半。这个时期的京师大学堂以马神庙为中心,另有官书局和医学馆两处附属房产。
庚子事变后,京师大学堂在北京城内外进一步扩展。主体部分,扩建、整修了公主府房舍,并在“壬寅·癸卯学制”的指导下扩建大学堂操场、宿舍、植物园等空间要素。同时,译学馆、医学馆、进士馆、博物品实习科等各个分科馆舍在北京城内扩散。此外,京师大学堂还购买和建设了几处城外的地产,包括丰台瓦窑民田、德胜门外旧操场、望海楼官地等。
关于其与周边民房的关系,鲍宁认为,京师大学堂一直都在尝试着开辟附近的民房以缓解空间压力。但据史料记载,购买民房存在困难。从校区平面图可以看到,二者呈现出交错的关系,体现了过渡时期校园建设的特点。
第二个时间段是北洋时期。年,京师大学堂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校”。北大对大学堂原有的各项地产进行调整,包括延用、延用后独立、主动停用和被动停用四种方式。年,北大呈请恢复分科大学建设,但未获批准。分科大学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接收,老北大在城外建校的尝试又一次失败,其所属地产再次集中到以公主府为中心的内城,学校规模随之缩减。
红楼的建设是巨大空间压力的结果。比利时仪器公司、中法实业公司、义善实业公司负责建设,年交付完工作为教学楼使用。红楼的筹建资金来源于向比利时仪器公司借款的20万元,以汉花园地皮作为抵押,并以学生缴纳的住宿费偿还贷款,共计20年还清。红楼由红砖砌成,因而得名。红楼建成后,成为了北大新的空间中心。无论是规划还是实际建设层面,北大都从城外转向了城内。
这一时期北大和周边区域互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筹划大学区域,包括打造模范区、便利学生活动、使教员学生“居住于同一区域”、“举办地方公益事业”等;二是整理学校周边学生自赁宿舍。因此,北大和周边民房的关系处在一种动态的竞争与合作的变化之中。
第三个时间段是20世纪30年代。年,北大购得松公府全部地产并对其进行改建和新建。图书馆由建筑师沈理源设计成山字形,地质馆则由梁思成建造为L形。年院系调整后,地质馆成为北京地质勘探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校舍。灰楼的建设背景则源于北大的宿舍紧张问题,经由学生情愿,校方聘梁思成与林徽因共同设计。至此,北大三院五斋格局得以奠定。
这一时期,北大与周边区域的关系体现在对周边区域的整理上,尤其以北大路的筹建最为著名。这一工程表明,为实现建设统一校区的目标,校方和民间社会围绕周边空间不断进行协商和争夺,在持续的互动作用下,民房景观最终被校园景观取代。
第四个时间段为抗战及战后(-)。此时的老北大校园空间再次向城内和城外分散:一是主校区扩建,二是新院系设置。主校区新建有一栋教学楼,俗称“北楼”,位于沙滩北街二号;另一处是为纪念老校长蔡元培而建立的孑民纪念堂,位于如今的《求是》杂志社院内。此外,主校区还新建有四院和五院:前者于年至年间作为先修班和文法学院一年级新生校舍使用,后者主要作教职工宿舍和出版部印刷使用。
新院系设置方面,胡适于年出任北大校长,在原有文、理、法和文科研究所基础上增设工、农、医三个学院。工学院成立于年8月,大部分科系于年并入清华大学,校舍现为官园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农学院成立于年,其历史可追溯到朝廷在年划拨的望海楼官地。在数百亩土地上建设的农科大学校舍和实验农场,在建成4年后与清华大学农学院、华北大学农学院合组;医学院成立于年,医院所使用。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老北大还包括有教授宿舍、教职员宿舍、校长公舍、文科研究所在内的多处地产。最后,鲍宁介绍了老北大现存遗迹及保护状况。
讨论环节,李卫伟首先建议将老北大沙滩灰楼及其它校园遗存联合一体,像北大红楼一样,申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其次,他认为可从更大的空间视角看待老北大建筑。若以工艺美术运动视角看红楼的建筑特点,可发现其在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建筑。而灰楼的现代主义极简风格,又与战后这一社会背景紧密联系。此外,李卫伟认为,老北大的建筑与场所精神是分不开的,在讲述老北大校园空间故事时也应加入哲学层面的思考,这种讲述应面向多种受众,使得普通人、学者和外国人都能理解。
唐晓峰对此进行了回应。他指出,历史研究与历史记忆的区别在于,前者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白癜风用什么药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