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白癜风能治愈嘛 http://m.39.net/pf/a_4552299.html
《感恩生命中爱与温暖的绘本》
写在前面
北京1号线晚高峰地铁里,一个衣着朴素、年纪大概5、6岁模样的小女孩站在车厢里东张西望,随着列车即将到站,小女孩嗖地挤过人群,一屁股抢坐在刚刚腾出的空座上,被挤到的乘客投来厌恶的眼神,有的还小声嘟囔着:“真没教养!”
人流涌动过后,小女孩操着一口乡音冲车门处大喊:“妈,快来,这里有座!”
所有的目光都投向车门,打量那个衣着破旧的年轻女人。
“我不坐,你坐吧!”妈妈回应了女儿。
女孩有些着急:“妈,你站了一天怪累的,我就是给你占的座,你快过来坐......”
我猜想,那女人可能是体力工作者,孩子心疼母亲累了一天,不顾周围人的异样眼光,给母亲抢占座位。
刚才还心生厌恶的乘客,眼中瞬间掠过一丝暖意。
全车厢,都被这个抢座女孩的爱所打动。
如今,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懂得体恤父母的孩子真的不太多见了。
父母们一面抱怨孩子自私、缺乏爱心、不懂感恩、不会体谅、目无尊长,一面又摆出“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只要把书给我念好,其他事用不着你管”的态度。
于是乎,在孩子心里,“大人付出天经地义,自己索取理所当然”。
大家是否还记得,几年前在浦东机场弑母的24岁留学生汪佳晶?
他在日本5年的生活费全部靠母亲每月七千元的工资收入,他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母亲省吃俭用提供的温室生活,大好年华从未打过一份工,只知没钱时跟母亲伸手要。
当母亲四处举债,实在拿不出钱,抱怨他花费太高,称自己“只有一条命”时,他便心生怨恨,向前来接机的母亲连捅9刀。
而最令人惊诧的是,倒在血泊中的母亲甚至没有怨恨,而是劝他逃走:“你走呀,你走,妈妈不会怪你的......”
在这个悲剧中,汪佳晶固然可恨,但他的母亲同样也是悲剧的缔造者。
为什么从小视若生命的儿子,会在成年之时变成“白眼狼”反咬自己一口?
我想,悲剧的根本是母亲把对孩子的爱当成对他无条件、无底线地满足,而忽视了孩子爱的能力的建设,致使他习惯接受和一味索取,失去担当和回馈爱的能力。孩子需求一旦无法被满足,就会心生怨恨,做出非理性的举动。
父母是孩子行为能力的创造者,一个孩子是否懂得用一颗大爱之心去面对这个世界,是否懂得感恩,是否理解父母的苦心,首先要从给他建立健康的人格做起。
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个“有用”的人
常有家长抱怨孩子“油瓶倒了都不扶”,却从来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对油瓶视而不见。
孩子要自己开易拉罐,你一句“别弄,小心剌手”,从此孩子拿到易拉罐只会找大人;
孩子要帮你擦地,你一句“一边去,别捣乱”,从此他就会把“帮大人忙”定义为“捣乱”;
孩子自己洗袜子,你又一句“别浪费水,你洗不干净”,于是孩子脱了袜子内裤,只会扔到盆里等你搓......
孩子慢慢变得没有价值感,认定自己是个无用的人时,自然就会对任何事物都失去参与的热情,并产生“事不关己”的态度,他习惯了理所当然地接受,也丧失了体会美好,回馈美好的能力。
每一个人立足于社会,都需要价值感和成就感的心理支持,包括孩子。
鼓励孩子参与到生活中来,给他充足的信任和鼓励,孩子在获得大人的认可后,会获得精神和情感上的满足,继而对生活充满热情和责任感。
懂得在孩子面前“示弱"
很多父母,认为在孩子面前树立“巨人”形象,才能给孩子带来勇气和力量。其实,并非如此。
有一次,朋友切菜弄破了手指,正好被4岁的女儿看到。
此时大部分家长可能都会说“宝贝没事,妈妈不疼”,但我朋友却像小孩子一样求助女儿,“妈妈的手好疼,你能帮帮我吗?”
女儿先是一怔,紧接着跑到客厅,找来云南白药和创口贴,像小大人一样安慰她:“妈妈要坚强,我帮你敷药,一会就不疼了......”
这位妈妈适时的示弱,不但没有让孩子变得软弱,反而激励她变得更强大、更勇敢,同时也唤起孩子的同情心和同理心。
呵护孩子爱的本能,给他“施爱”的机会
孩子天生就有一种爱的本能,而造就孩子对周遭事物冷漠、自私、刻薄的最主要原因往往是失败的家庭教育。
比如,家长看到乞丐,就把孩子拉到一边,“都是骗子,别理他”;
看到有人摔倒,就警告孩子,“别管,小心赖上你!”
......
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在家长如此冷漠的言行中逐渐干涸,变成了荒漠。
呵护孩子爱的天性,小到陪孩子喂一喂公园里的流浪猫,大到带孩子参加一些公益性的活动......
教育孩子懂得感恩,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懂得接受世界的善意,并且有能力回报世界美好的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向孩子灌输什么样的思想,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当你指责孩子不懂感恩之时,请先审视自己。
关于“感恩”二字,台湾著名儿童文学家、儿童阅读推广人方素珍老师曾给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去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这个充满正能量的愿望里,就透露着感恩的心情。
在感恩节即将来临之季,为家长和小朋友推荐两套关于亲情和礼物的感恩绘本,下面请跟随我们的绘本大咖一起来看看吧~
《最喜欢妈妈》
推荐指数:五颗星
推荐理由:用爱治愈“严厉后遗症”的暖心绘本
推荐大咖:许磊
适合年龄:3岁+
宫西达也图/文
暖房子绘本馆出品
《最喜欢妈妈》是一本用儿童化的语言还原生活,用爱治愈“严厉后遗症”的暖心绘本。
通过这样一本描写“不完美”妈妈的绘本,我们能从中洞悉孩子最真实的内心世界。
图画中的小宝宝开篇这样说道:“我啊,最喜欢妈妈了。”
然而,仔细听听下面这些话,好像都是对妈妈委婉的小抱怨哟!
要是妈妈能轻轻地抱抱我,温柔地说“早上好”,我呢,就更喜欢妈妈了。
“好好吃饭,要多吃点哦。”要是妈妈这样说,我呢,就更喜欢妈妈了。
......
可现实中,妈妈是什么样的呢?
“别磨磨蹭蹭的,快点穿好衣服,要晚了!”
“不要弄得到处都是!说了多少遍快点吃,听不明白吗?”
......
我们仿佛能看到这个小男孩躲在角落,悄悄地抱怨着妈妈的种种,在一个小记事本上一项一项记录着妈妈对他大吼大叫、凶巴巴、怒冲冲的样子。
事实上,妈妈早已感觉到儿子埋在话语里的喜欢,对此,她回应道:“妈妈也最喜欢你了。不过……总是对你发脾气,对不起。”
这本书的每一页都让人感到非常熟悉,是我们和父母、孩子相处时经常出现的场景,同时我们也能切实感到孩子对妈妈的喜欢,这个喜欢不是简单说说,它还包含着孩子对妈妈的理解、包容与体谅。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当我们因急躁变得不那么有耐心,如火山爆发一样情绪失控时,孩子也会反过来理解我们。
不管是严厉的妈妈,还是温柔的妈妈,在孩子心中都是最爱的妈妈。
欣赏完关于妈妈的温暖小故事,我们再一起来看看关于礼物的绘本。
什么是最好的礼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下面这套《最好的礼物》,将从感恩父母、感恩友情、感恩身边关爱我们的每一个人三个角度进行诠释,最好的礼物到底是什么。
这套绘本的总策划、资深阅读推广人马桂林老师在谈及“礼物”时,曾提醒我们每一位爸爸妈妈,尤其是爸爸:“江湖再大,记得带爱回家,带着有爱的礼物最好,因为礼物真正有魅力的地方,就在于让人体会到被爱,体会到你充满爱意的祝福,而不是有多么贵重。”
下面,我们来逐一分享关于礼物的三本绘本。
《最好的礼物》
推荐指数:五颗星
推荐理由:陪伴是送给父母和长辈最好的礼物
推荐大咖:麦克小奎
适合年龄:3岁+
一本竹子小姐著/绘
化学工业出版社出品
公园里打扫卫生的爷爷每天都给流浪的小猫带午饭,为了表示感谢,小猫决定送给爷爷一个礼物。它把逮到的老鼠、从垃圾堆翻出来的鱼干、最喜欢玩的毛线团一一送给爷爷……可是爷爷都不喜欢。
爷爷最喜欢什么礼物呢?在一个雨天,当爷爷把小猫带回家,抱起它,并给它取了名字后,小猫才真正明白:原来爷爷最需要的是陪伴。
其实这位老爷爷就像是我们自己家里的长辈,有时候我们想尽一切想送给他们最好的礼物,却往往忽视了,礼物有的时候与东西无关,最珍贵的也是父母最期待的,不过是儿女的陪伴,陪他们唠唠家常、叙叙旧,这就是最大的孝道、最好的礼物。
《麦克的礼物》
推荐指数:五颗星
推荐理由:礼物不分轻重,只要注入爱的温度,它便是珍贵的
推荐大咖:麦克小奎
适合年龄:3岁+
麦克小奎著/绘
化学工业出版社出品
麦克和小伙伴收到了好朋友暖儿的生日请帖,该送什么礼物给她呢?
好吃的?好玩的?还是一本书?一件衣服?......
大家都在犯难,虽然小象妈妈说“真心的爱就是最好的礼物,什么也不用送”也有一些道理,但每个人都会在收礼物时开心的,哪怕它一点也不贵重。
生日会当天,当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礼物时,突然,门被推开了,一个包装精美的盒子自己走了进来……
是麦克!他为暖送上了一份最为珍贵的礼物——一首歌。
礼物有价情无价,好朋友之间礼物不分轻重,无论是吃的、玩的,还是一个问候、一首歌......只要加入“爱”的养料,都会成为世界上最珍贵的礼物。
《摘星星》
推荐指数:五颗星
推荐理由: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就是送给父母最好的礼物
推荐大咖:麦克小奎
适合年龄:3岁+
跑来跑去著/绘
化学工业出版社出品
绵羊德德想送给爸爸妈妈一颗星星做为礼物。他用铲子挖,用鱼竿钓……脑汁绞尽,还是够不着。聪明的德德种下一颗种子,每天浇水、施肥、捉虫子,转眼小苗长成了参天大树。
正当德德爬上大树准备摘下星星时,爸爸妈妈却告诉他已经有了最好的礼物。
这个礼物会是什么呢?当然,就是小宝贝德德,他就是爸爸妈妈心中最美的小星星。
对于孩子,没有能力去给爸爸妈妈购买礼物,而常常自己亲手画一幅漂亮的画、做一个小手工、或唱一首歌来表达爱的方式,在他们眼里,这就是他们最美好的礼物。
而父母,也千万不要吝啬你的鼓励和赞许,给他一个拥抱、一个亲吻,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也一样爱你”。
什么才是最好的礼物呢?《晚安宝贝:最好的礼物》告诉了我们答案:世界上最好的礼物,是让人知道你喜欢他,爱他。
编辑后记
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义。更何况是人呢?不懂感恩,就失去了爱的感情基础。
在每个人的生命中,给予我们帮助的人绝不仅仅只有父母、老师,还有我们的亲人、朋友、邻里,甚至是路人。
让孩子懂得与人相处要友好相待;得到别人的相助,要懂得感恩;当别人需要帮助之时,要懂得付出。
只有懂得感恩的孩子,才能学会感激亲人、朋友给予他的一切,懂得感激在他成长过程中支持和帮助过他的每个人。
本期专家评审团麦克小奎
儿童绘本教师、麦克小奎工作室创办人
许磊
暖房子绘本馆副主编
▽年11月19日积木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