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净化空气的东西对身体有害 http://www.bdfyy999.com/bdf/jiankangzatan/m/35655.html
痛经,又称经行腹痛,是指妇女在经行前后或经行期间出现的周期性下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伴恶心呕吐、腰酸及其它不适,甚至出现昏厥的一种病证,它既是独立的疾患,又是诸多妇科疾病的常见症状。
痛经的病因
痛经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痛经又称为功能性痛经,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一般多发生在月经初潮后2~3年的青春期少女或已生育的年轻妇女;大多自初潮起即有痛经,通常持续两天,很少超过3天。继发性痛经又名器质性痛经,由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疾病引起,如盆腔炎症、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息肉、子宫颈粘连等;常在初潮3年后,大部分在20~28岁后开始出现。
中医学认为,痛经属“经行腹痛”范畴,病因是情志所伤、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等,并与自身体质、经期、以往痛经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有关,同时与饮食习惯、遗传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冲为太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掌管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任为任脉,为“阴脉之海”调理阴经气血),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痛症,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
“不通则痛”可因经期贪凉饮冷,平日喜食生冷,或冒雨涉水、久居寒凉湿地,致寒凝胞脉、气血凝滞;或因长期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导致气血运行受阻;或湿热之邪侵袭,与血相燔,影响气血运行,致使气血运行受阻,胞宫精血流通不畅而造成痛经。
“不荣则痛”则由自身气血不足,胞宫失于濡养,或先天肾气不足、后天脾胃虚弱、多次流产、久病气血亏虚等造成,当行经时,气血更加亏虚,胞脉失养而出现痛经。
痛经的治疗
西医治疗痛经主要以非甾体抗炎药为主,口服避孕药、钙离子拮抗药和β受体激动药可缓解症状。但这些药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和局限性。中医治疗痛经有多种方法,传统中医外治法在治疗痛经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经验丰富,有不良反应小、有效率高的优势。
1、中药热奄包
选择温经行气通络之品,如吴茱萸、白芥子等中药装袋置微波炉加热,将加热好的中药热奄包置于身体的患病部位或某一特定位置如穴位上,通过热奄包的热蒸汽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同时热蒸汽又可使奄包内中药离子渗透到患者病痛所在。利用其温热作用和药物作用达到温经通络、调和气血、祛湿祛寒的目的。
2、艾灸疗法
艾灸有较好的温经通络作用,主要原料是艾,艾又名艾草、艾蒿,生于山阳处,吸取太阳之精华,采于端午,是一种纯阳之物,具有防病保健、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散瘀消结、引热外行的作用。尤其是其祛寒暖宫的作用,对寒凝血瘀型痛经引起的手足冰冷、小腹冷痛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3、督灸
督灸又称长蛇灸,属于隔物灸,是在督脉的脊柱上施以隔物艾灸的一种具有中医特色的外治疗法。通过督脉铺灸,振奋督脉阳气,阳气充足后温养冲任,共同抵御寒邪,调理月经。生姜其性辛温,所含有的姜酮类挥发油、姜酚类、姜烯酚类姜辣素等成分对机体有较强的调节作用,加上艾叶的温经活络作用,做成艾柱后温通力强、火力大,能够激发协调各经络,平衡阴阳、温补督脉、深达冲任、散寒祛瘀。督灸联合中药治疗痛经可以有效且持久地缓解痛经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4、耳穴贴压
耳穴贴压是中医耳针疗法的一部分,常用的耳穴包括子宫、内分泌、交感、皮质下、神门、卵巢、盆腔、肝、肾、内生殖器、盆腔、腹等。选定一侧耳部穴位敏感点,将王不留行籽用胶布贴于穴位上,每日轻轻按压3~5次,以产生酸、麻、胀、痛感为佳。经前5天开始贴,5天后取下换另一侧耳部穴位。治疗7~9天(痛经止则停),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5、中药贴敷疗法
利用辨证配穴,使外敷药物通过穴道、皮毛、经络而发挥内在的最佳治疗作用。基于中医脏腑经络学说,敷贴选取的穴位主要有神阙、中极、关元、气海等,主要作用是止痛,兼理气、温经、活血。中药贴敷疗法主要用于寒湿凝滞和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治疗,对惧针者、体质虚弱者、不宜服药者尤为适宜。
6、手指点穴、推拿按摩
通过手法直接作用于盆腔等部位,从而促进和调整子宫功能活动,起到促进盆腔气血运行的作用,是“通则不痛”治疗原则的具体表现。
7、中药足浴
足浴可使足部的涌泉、然谷、大敦、行间、太冲、隐白等穴受到热力刺激,促进人体血脉运行,调理脏腑,平衡阴阳,疏通经脉。通过热和药的双重作用,使浴足的药液经皮肤吸收循经上行,促使盆腔血液循环,缓解血瘀,起到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寒止痛的功效。
8、针刺法
针灸治疗痛经以调理冲任、调和气血、通经止痛为法。选穴以任脉、脾经腧穴为主,针灸治疗与服用止痛药物相比,具有起效快、止痛明显、操作简便的特点。针灸可直接刺激经络系统,可以调节内分泌,改善血液流变性,疏通脏腑,调理气机,改善子宫微循环,解除痉挛性收缩,从而达到止痛之目的。
以上中医外治法可根据患者痛经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疼痛程度以及月经期、量、色、质,兼症、色、脉进行辨证论治,选择2~3种搭配使用,配合中药内服及饮食调护,使患者更快恢复健康,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显著。
来源:医院
作者:施巨芳
责编:张学良
基层医生导刊
文章投稿:xdhlbgz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