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钱是万能的,当年印度悬赏捕蛇的结局就

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http://www.znlvye.com/
                            

原创SMESME科技故事

谁没有听过几句“没有金钱解决不了的问题”?类似的价值观输出曾经非常流行,或许曾经金钱真的很管用。虽说今天大多数人更赞同“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不论如何,在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砸钱办事总是要比“用爱发电”要有效一些的,只是性价比问题有待斟酌而已。

然而,在现实中砸钱办事不仅可能无用,甚至会得到反面的效果,钱越花越多事越办越烂,这样的案例历史上有非常多,其中流传最广最早的来自英属印度。

有这样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说当年英国人殖民印度后,统治者有必要改善印度的生活环境,尤其是遍地可见的毒蛇,以眼镜蛇为代表。

由于担心德里的眼镜蛇数量进一步增长,蹿上城市里的街道有伤人的危险,于是英国统治者们想到了一个简单又直接的方案——奖赏。

财大气粗的统治者认为,只要赏金给到位,一定能充分调动起印度人民的积极性,为铲除德里的毒蛇贡献力量。

得知捕蛇有赏金拿的印度人民哪里是积极,简直是拼命了,很快眼镜蛇的数量就急剧下降,原来只要花点功夫就能赚到赏金,到后来难度已经提升到地狱级。

不过,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有些老哥很快就找到了“财富密码”,他们抓住了领赏金的漏洞,即只要有眼镜蛇的尸体就有赏钱。

明面上说是要捕杀的眼镜蛇,可实际上根本没办法确定蛇是不是从野外抓来的,自己养的眼镜蛇也可以杀了送去领赏金,赏金要比养蛇的成本高,这不就是生意了吗?

没多久,很多人家都开始干起了养蛇骗赏金的“黑产”。于是就出现了德里的野生眼镜蛇近乎绝迹,但来领赏金的人却络绎不绝。

当然,殖民地的统治者也不是傻子,他们很快就发现了不寻常,于是再次简单又直接地取消了捕杀眼镜蛇的赏金,可是事情并没有简单又直接地结束。

很多搞养蛇骗赏金的人为了掩人耳目都是在自家的房子里养,赏金一停养的眼镜蛇也就没有了价值,满屋的毒蛇及危险也要饲养成本,他们现实的选择就是放生。

最终整个故事的结局非常戏剧性,一个听起来很合理的消灭眼镜蛇计划,钱花了蛇也收上来了,但结果不但没有让眼镜蛇消失,反而是数量更多的蛇被放生,情况变得比之前更糟糕。

这个印度的捕蛇故事其实并没有经过严谨的考究,可能与历史有一些偏差,但因为它流传甚广且极具代表性,经常在类似的事情中被提及,因此“眼镜蛇效应”(Cobraeffect)就成为了一个术语,专门指不正确的激励措施导致与预期截然相反的结果。

历史上的“眼镜蛇效应”案例还有很多,一个真实可考的案例是发生在法属越南的“河内老鼠大屠杀”。

年法国人保罗道默来到越南河内担任总督,作为统治者他本人居住在环境优美的别墅区,但他却对当地越南居民的生活环境很关心。

保罗道默(PaulDoumer),年至年法属印度支那总督

道默认为在自己担任总督的期限内,应该做一点改善越南人居住环境的政绩,第一个被摆到台面上的就是关乎公共卫生的下水道系统,这在当时象征着清洁和进步。

事实证明,这位总督还是非常有行动力的,很快河内的地下就铺设了一条超过9英里(约14.5公里)的下水道,但最早享受到它带来的便利的不是人类,而是老鼠。

下水道阴暗潮湿,正是老鼠的天堂,它们白天躲进地下,晚上把下水道当成通道四处游荡。

二十世纪初,河内恒茂街

鼠患爆发引起了殖民政府的注意,由于担心这些老鼠携带鼠疫,消灭老鼠刻不容缓。正所谓人多力量大,当局也想到了一个简单且直接的方案——雇佣越南当地的捕鼠人。

殖民政府承诺,每消灭一只老鼠就会得到固定的报酬,可是用什么来证明和统计捕鼠的数量呢,如果直接以老鼠的尸体为标准,那么市政厅恐怕要被老鼠淹没,也不方便统计。

也不知道是哪个小天才提议,干脆要求捕鼠人捕杀老鼠后割下的尾巴,把尾巴带到市政厅就可以领取报酬,官员们见尾如见鼠。

二十世纪初,河内市政厅

年,声势浩大的“河内老鼠大屠杀”开始上演,当年4月的最后一周,有只老鼠被杀死,成效颇为优秀。到了5月份,每天统计的老鼠捕杀量就超过了只。

随后的两个月数量有增无减,5月的最后一天里,有只老鼠失去了尾巴,6月21日这一天达到了顶峰,条老鼠尾巴在市政厅聚会。

问题来了,哪来那么多的老鼠呢?想知道答案只需要走上河内的街头看一看,你会发现街头上全是身强体壮的老鼠,唯独没有尾巴。

分析一下其中的利益关系,我们就很容易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对受政府雇佣的捕鼠人来说,老鼠是他们收入的来源,但按照要求办事的话,这份收入并不可持续。

为了使利益可持续,原本每有一条尾巴被上交就有一只老鼠被杀害,变成了每有一条尾巴被割下就有一只老鼠保住了性命,毕竟断尾尚不至于丧命,反而是因为没有尾巴不会再被盯上。

所以当时的情况非常有意思,捕鼠人把割了尾的老鼠放走,以便繁殖更多的后代,长出更多的尾巴,老鼠尾巴每天都在增多,而老鼠的总量更是爆发增长。

就这都还有人还嫌慢,直接在河内偏远的郊区开起了老鼠养殖场,这也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事情被当地卫生官员发现,遂取消了捕鼠的报酬。

可是已经回不了头了,和印度的捕蛇故事一样,“河内老鼠大屠杀”的结果是制造了更多的老鼠,最终在年鼠患引发鼠疫,造成至少人死亡。

河内保罗伯特街(今庄田街)的老照片

以上两个案例或许都有些年代感,但这并不代表“眼镜蛇效应”已经离我们远去,现代仍然有很多耐人寻味的故事。

年,墨西哥城为了降低空气污染推行了一项举措,每一周都有20%的车辆在周一至周五的工作日禁止上路,也就是车辆限行。

结果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墨西哥市民为了方便出行,无奈购买了更多的汽车,其中大多数都是排放更高的廉价二手车,反而增加了城市拥堵和空气污染。

仅仅三年后,墨西哥城就荣登世界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列,研究表明新增的车辆贡献率13%的碳排放增长。

更严重的还有德国的社会救助产业,作为世界上最早建立福利制度的国家,尽可能找到需要被救助的公民是政府的责任。

为了避免政府机构的官僚主义和低效,德国把福利救助工作大量外包给第三方私营机构,按救助人数给予一定的报酬。当救助对象变成给机构带来收入的“顾客”,他们就会想方设法谋增长。

结果就是自德国统一以来,有学习障碍的人数增长了66%,患精神疾病的人数增长的%,有95%的德国人在一生中至少被“救助”过一次。

是德国人变得更弱了吗?显然不是,是这种不合理的关系养了懒人,一旦有足够多的人依赖救助生活,改变就变得越来越艰难。

又如我们身边的加班文化,增加的是工作时长,降低的是工作效率,当摸鱼成为了加班文化的后遗症,“眼镜蛇效应”反噬的究竟是谁?

VasantGHegde.Delhi,bewareofthe‘CobraEffect’.DeccanHerald,

SEP.

VishalKataria.TheCobraEffect:WhenSolutionsMakeProblemsWorse.TheStartup,Aug18,.

AntonyDavies,JamesR.Harrigan.TheCobraEffect:LessonsinUnintendedConsequences.FoundationforEconomicEducation,September6,.

SHAYMAUNZ.TheGreatHanoiRatMassacreofDidNotGoasPlanned.AltasObscura,JUNE6,.

BarryNewell,ChristopherDoll.SystemsThinkingandtheCobraEffect,OurWorld,-09-16.

李子暘.“变了味”的德国社会救助产业[J].群众,(10):64-66.

原标题:《如果钱是万能的,当年印度悬赏捕蛇的结局就不会是被黑产反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oshue.com/bsjj/138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