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逛展览这场专ldquo鼠rd

这个春节

小游倡议

能不聚会就不聚会

在家里除了看电视、刷微博

这场特别的线上展览也不要错过哦

苍松随岁古,子鼠与年新

年为中国农历庚子年。鼠为十二生肖之首,鼠年寓意着“1-12”中一个新轮回的开始。我国民间自古就有“鼠咬天开”的传说。清代《广阳杂记》记载“天开于子,不耗则其气不开。鼠,耗虫也,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属鼠。”是老鼠把天地咬破,使气体流动,产生阴阳。老鼠因此成为开天辟地、生育万物的子神。子鼠是阴极的象征,出现在腊月至正月,正是除旧布新、送阴迎阳的时刻,具有祛灾纳吉的象征意义。

中国文物报社联合30多家文博机构,甄选数百件以鼠为题材的文物、艺术品和珍贵标本,以及其他生肖文物,通过网络平台,向小伙伴们奉上线上图文展览,让大家足不出户,欣赏生肖文物之美,感受新春的美好祝福。

鼠类百态的世界鼠是全世界哺乳动物中种类最多,族群最大,分布最广的物种。狭义的鼠专指“老鼠”,俗称“耗子”;广义的鼠还包括了同属于啮齿目的松鼠、豚鼠、鼢鼠、竹鼠、睡鼠、河狸、豪猪等。鼠类主食植物,少数为杂食动物,生活方式有陆生、树生、穴居等。唐青瓷蹲坐小鼠西安博物院藏清金丝小鼠故宫博物院藏清铜抱栗鼠故宫博物院藏清青玉十二生肖之鼠故宫博物院藏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约有鼠类多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多数鼠类具有极强的繁殖和生存能力。啮齿类动物,鼠类门齿异常发达,且终生生长,需要借助啮物磨短,所以它们经常破坏建筑、家具等硬物。为数众多的鼠类,被人视为农业和林业的害兽,也有一些鼠种被人类作为毛皮兽、食用物种、实验动物甚至是宠物加以养殖。鼠与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两大物种,相互关联,密不可分。鼠年话鼠的映像鼠无大小皆称老。老鼠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哺乳动物,已存在上亿年历史。因为老鼠偷吃粮食、传播疾病等恶行,素来人们被人厌恶和打击,故鼠字头顶上有一个“臼”字,意为“屡遭打击,总是击而不破,打而不尽”。但是,在打鼠的同时,人类也对鼠机敏的形象、灵巧的体态、顽强的生命力表示认同和嘉许,将其视为富裕、智慧、多子多福的象征,在一些历史时期人们甚至将其奉为鼠神、子神、仓神。所谓“鼠兆丰年”“鼠来宝”的说法也在众人口中经久流传。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在寓言中写道“鼠,子神也,因爱鼠”。商双鼠玉饰件天津博物馆藏宋龙泉窑松鼠水注福建博物院藏作为十二生肖之首,鼠的形象也经常被表现在形形色色的文物藏品之中,无论石刻、陶俑,绘画,都有鼠类出没。在各种各样有关鼠的文物中,我们总能品读出千百年来中华先民对于鼠的复杂情感,可谓既敬之,而又恨之。塑鼠通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鼠是具有灵性的动物。这种所谓灵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机灵,认为鼠是智慧的象征,机警应变,精明有佳;二是通灵,认为鼠能预知吉凶灾祸。因为鼠的繁殖能力极强,被人奉为“子神”;又因其常活跃于粮仓和田地,也被奉为“仓神”。古人常把老鼠的形象或刻或塑于石头、陶器、玉器、金属之上,用以祈福求安。明青玉瓜鼠故宫博物院藏明黄绿釉带彩鼠生肖男陶俑河南博物院藏清青田鼠瓜钮方章苏州博物馆藏画鼠迎祥明朱瞻基三鼠图卷(局部)故宫博物院藏现代多籽(仔)黑龙江省博物馆藏鼠的外表并不美观,难登大雅之堂。因此,古代美术作品中关于鼠的形象并不多见。但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生肖文化的繁盛,以及人们对鼠的重新认识,鼠的形象还是时常会在绘画小品、壁画或者民间绘画作品中出现,生肖鼠、瓜鼠、灯鼠等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丰富了中国美术的造型和内容,也给老鼠赋予了更多美好的寓意。天开于子的故事十二生肖鼠为首。古语有云:“自混沌初分时,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天地再交合,万物尽皆生。”传说天地之初,混沌未开。老鼠勇敢地把天咬开一个洞,太阳的光芒终于出现,阴阳就此分开,这就是传说中的“天开于子”。老鼠也成为开天辟地的英雄。在蒙古族和藏族的民间传说中,老鼠就被赋予了知恩图报的道德感。而在古代于阗国更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当地“鼠壤坟”(据传为鼠王出没之地)的老鼠助于阗军队打败了匈奴的几十万大军,因而,于阗国王“感鼠厚恩,建寺设祭,以求福佑”。千百年来,无数有关于鼠的传说故事,为我们绘就了一个可亲可爱的老鼠形象,与现实中那个“人人喊打”过街老鼠截然不同。受传说故事的启发,民间美术和民俗文物中也有许多鼠灵精怪可爱老鼠。年,华特·迪士尼创造了米老鼠的卡通形象,老鼠由此也变成了机智诙谐,人见人爱的儿童宠物。西汉铜衔物鼠茂陵博物馆藏唐红陶十二辰鼠俑湖北省博物馆藏清象牙雕松鼠葡萄叶形碟安徽博物院藏老鼠嫁女越南东湖民间“老鼠嫁女”画广西民族博物馆藏老鼠嫁女,亦称鼠娶亲、鼠纳妇等,是我国各地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也是在正月举行的祭祀鼠神的民间俗信。在闽南地区,每年正月十五为填仓节,祭祀谷神,祈祷老鼠外出嫁女,以免谷物受损。另外,因为老鼠繁殖能力强,老鼠嫁女也有着祈祷传宗接代的寓意。小老鼠上灯台元磁州窑彩绘老鼠偷油瓜楞水盂常州博物馆藏齐白石设色灯鼠立轴辽宁省博物馆藏“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这是一个在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童谣。《西游记》第八十三回中,记载了一只金鼻白毛老鼠精,因为三百年前成怪,在灵山偷食了如来佛祖的香花宝烛,被李靖、哪吒父子捉拿,蒙得如来恩赦,下界修炼,后来又遇到唐僧师徒,捉捕唐僧并欲与之成亲,最终被孙悟空与李靖、哪吒共同收服。蚕猫避鼠现代彩塑蚕猫中国美术馆藏蚕猫是一种泥塑猫。旧时农民养蚕有一个习俗,即蚕房里往往供养着一种有趣奇特的假猫,以为可以避鼠害,此风俗以杭嘉湖蚕乡尤为盛行。清代郑元庆《湖录》载:或范泥为猫,置筐中以辟鼠,曰蚕猫。蚕农饲蚕时,最恨老鼠啮咬蚕种纸和蚕茧,故在蚕房中摆供蚕猫。神鼠吐财清泥塑财宝天王坐像故宫博物院藏清锦边多闻天王画像轴故宫博物院藏民国黄杨木雕“瑞鼠献宝”邯郸市博物馆藏吐宝鼠又叫吐宝神鼬(鼬科),是藏传佛教中财神的誓言物,黄财神、财宝天王、毗沙门天王等怀中都抱有吐宝鼠。相传吐宝鼠原生活于海中,是八大龙王的眷属,天、人、龙三界所有宝物都是吐宝鼠吐出来的。它不会排泄,不管吃什么都会化为摩尼宝珠从口中吐出来。神灵可以使它从口中吐出珠链,给人带来财富。参展单位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河北博物院邯郸市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大连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黑龙江省博物馆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徐州博物馆常州博物馆宁波博物馆安徽博物院福建博物院厦门市博物馆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晋江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洛阳民俗博物馆漯河市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长沙博物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桂林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四川博物院西安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宁夏固原博物馆遵义市博物馆

来源:国家文物局、文旅之声。文章及插图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联系小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oshue.com/bszz/94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