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秋水井中蛙梁下鱼,怎样凸显人

前言:

《庄子-秋水》属于庄子外篇。根据古书体例,其内容可能或为庄子所作,或为后人据庄子思想所整合。此篇自古以来就以义理深刻而著称。篇中通过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我们熟知的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井底之蛙、邯郸学步、濠梁欢鱼等,指导我们认知事物该有怎样的心态。那《秋水》怎么说?我们又该怎么做?

一、事物局限性与“道”

《秋水》开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秋天河水上涨的时候,所有的小河都汇聚到黄河中,黄河水涨潮宽,连对岸是牛是马都分不出,于是河伯十分得意。直到顺着水流向东走,看到大海之后,他才感到自己目光短浅,贻笑于大方之家。其中,河伯感叹道:“且夫我常闻少仲尼之闻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黄河秋景)

此处河伯感受到了自己认识的局限性,那就是他自己看待事物是以一种狭隘的眼光来看,而不是站在整体的大视野来观察。而此段更深层次想要说明的是儒家学说与道家学说之间的差别。文中的“仲尼之闻”和“伯夷之意”代表的实际是宣传礼乐、标榜仁义的儒家文化。但庄子认为这些始终是有限的,相比于道家概念中的无边界、不受限的知识海洋,这始终是小巫见大巫。而河神这样的认识,是其发自内心的感受,这一看似自然的描写,实际上却显示“道”的魅力,河神自然地感受到道的美,因此发次感慨。

二、事物矛盾性与万物规律

河伯有了清醒的自我认识后,北海觉得其孺子可教,于是便与其展开了对话。庄子借北海之口说道:“井龟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者”。井中之龟无法认识到大海的广阔,是因为受到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没法跟他说冰,是因为受到时间的限制;而认识迂腐的儒生没法跟他讨论世间的大道,是因为礼教的限制。因此人想要真正地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自我,便要抛开一切束缚,体会生命与世界的真。

(夏虫)

随后河伯与北海先就河、海的区别讨论了多少和大小的哲理问题。庄子说道个人只是人类的一分子,因此人跟万物相比,就如同一根毫毛在马背上一样。因此庄子说用小的观点看大的部位是看不全面的,而用大的观点看小的东西也是看不分明的,因此,大小是语言所不能议论、心意不能传达的。

由其大小,衍生到贵贱,庄子举了生动的例子,他说大木材可以用来攻破城门,但不能用来塞住小漏洞,他们用途不同;千里马可以日行千里,但是抓老鼠却不如黄鼠狼和猫,它们技能不同;而猫头鹰晚上可以看到跳蚤,白天瞪着眼睛却连大山丘都看不到,这是他们性能不能。因此,不可能从一个角度来说明万物的功用,更没有固定不变的道理。

(庄子画像)

既然事件万物区别难以判定,那该如何取舍?庄子的回答是万物有万物的道理,那就应该遵循自然的道,做到无为,让事件万物自然演化。当明白大道之后,个人就能分辨清安全和危险的境地,无论祸患还是幸福,进退都会十分谨慎,没有什么可以伤害到他。如此便无所谓得失。当真切认识到事物盈亏的道理之时,得到也不必欣喜,失去也不必忧愁懊恼。因为得失不是一定的,甚至生死之间也我不设界限的坦途。因为万物都有死生的变化,没有固定的形态,因此不能以一时的成败得失作为判断的依据。

三、顺应天命、顺应自然

《秋水》篇阐述完深奥的大道之后,庄子开始与其他学派的思想进行对比。他先讲述孔子被卫人所围,但是他看得十分通透,因为他知道遇到大难是他的天命,庄子说这是圣人的勇敢。但这明显是庄子设想出来的。《论语》记载,当孔子被困于匡时,他的反应是大叹:“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真实的孔子是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他讲他是周文王之后代表斯文的人,如果上天想让礼乐文明断绝的话,那就让他受难吧。但上天会保留这种文明,因此卫人不敢怎么样。庄子将孔子这种使命感曲解为知天命而无惧,实际上就是为了进一步阐明他顺应天道的说法。

(儒道会谈图)

说完儒家,庄子又转到名家。名家的公孙龙自以为可以从“名”的角度来认识食物,讨论诸如“白马非马”、“离坚白”之类的话题,认为自己是世家最为通达的人了。但是他听说庄子的言论之后,却是感觉茫然不解,便请教魏牟。疑惑自己是辩论不如庄子还是知识不如庄子。魏牟听了他的话后,给他讲了井底之蛙的故事。说他的智慧相比庄子,等同于井底之蛙看大海一样,如果用他的认为去体悟庄子学说,那就想等于用管窥天,用锥刺地一样无知。并且劝他不要试图领悟庄子的学说,不然可能导致的结果只会是邯郸学步,忘记自己本来的学业。

以上故事很有可能是庄子门生为抬高庄子所作,但也可以体会庄子的精神,那就是“顺应天命”,孔子看淡生死,是因为知天命。而公孙龙也不要邯郸学步,试图了解自己感知的精神境界,更是要求其顺应自然。

四、明晓物性,真性即乐

本篇的收尾处,是我们熟知的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当楚王想要请庄子入朝做官,庄子却以神龟为比喻,说自己宁愿托在尾巴在泥巴里爬行,也不愿意死后被人尊贵的的供奉。第二个故事与第一个有异曲同工之妙,惠子听传言说庄子要来取代他的国相,大肆搜捕。庄子见到他却说,南方之神鸟只停栖在梧桐,吃竹国而喝醴泉。猫头鹰却担心神鸟抢他的臭老鼠,而惠子的行为正与此相似。过的逍遥自在,这是庄子之乐,不受世俗名利拘束、率性而为,是他的追求。而世俗之人,恰是无法看清,所以徒增憎恨。庄子说“至德不求”,正是说这种境界,如果执着于外在的虚名,那将会舍弃自己内心的德行。

(国画濠梁欢鱼)

第三个故事,是我们熟悉的濠梁之辩。水里的鱼是否快乐?这个问题似乎无从知晓。但庄子却认为惠子此举是不知物性而妄起质疑。若我非鱼,不知鱼之乐,子既非我,怎能知道我的想法。你若不是我,而能知道我的想法,那同理我非鱼,也能体悟到鱼的快乐。物性不同,达其理而启其情。这个问题,自古以来有很多人争论不休,分析说惠施重逻辑推理,而庄子则是超越性的直觉思维。这些理解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将这个故事放到《秋水》全篇来理解,这些理解无疑都忽视了庄子要强调的“真性”,即食物的天然本性。鱼之乐,表现在其“出游从容”,这是他的本性,如果万物都能随其本性,那必然是快乐的。

(漫画庄子与惠施)

结语:

《庄子-秋水》充满哲理,相比《庄子》内篇的诸篇各篇分别阐明一个道理。外篇可以说是《庄子》中思想综合。而本篇的主旨,是要求人在看待万事万物之时。其价值取向要破除价值判断的相对性。要摆脱主观认识的局限性、突发的偶然因素影响以及破除世俗之“名”的干扰,最终顺应自然之道,回归本真。如此,便可以乐观地应对世间万事万物繁复纷杂的变化,摒弃仁义礼乐等社会观念带来的约束,体验到人生真正的“乐”。

参考文献: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年。

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商务印书馆,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oshue.com/bszz/131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