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网抑云rdquo有些东

文/硝基苯小姐

PART

01

在过去诸多音乐软件竞相厮杀的时候,网易云音乐因其独特的文学气息而突破重围。在那时,它收获了最早一批对移动产品有一定调性要求的用户。这批用户大多年轻,他们在网易云上听歌,随后在歌曲的评论区写下听歌后的感想,或是分享自己的酸甜情绪,生活的点点滴滴……某天凌晨,听到一首歌,莫名其妙有想哭的冲动。于是我就给妈妈打了通电话过去,她似乎已经熟睡了,然而她只是在短暂的缓神后就立马问我是不是不舒服,我说抱歉把你吵醒了,她说没事,你没事儿就好。然后就是闲聊,我告诉她,我听了一首歌,然后突然很想你了。她说,妈妈即使不听歌也很想你。世界上哪来的那么多一见如故和无话不谈。不过是因为我喜欢你,所以你说的话题我都感兴趣,你叫我听的歌我都觉得有意义,你说的电影我都觉得有深意,你口中的风景我都觉得好美丽,不过是因为我喜欢你。年,网易云音乐和杭港地铁联合推出的“乐评专列”收获了众多主流媒体的目光。网易云精选了点赞数最高的条优质乐评,印满了杭州市地铁1号线,和整个江陵路地铁站。每一条乐评都是一个故事,治愈又致郁。“你还记得她吗?”“早忘了,哈哈。”“我还没说是谁。”我听过一万首歌,看过一千部电影,度过一百本书,却从未俘获一个人的心。随后,网易云也和农夫山泉来了一次跨界合作,在矿泉水瓶子上印制了精选的30条乐评,让每一瓶水都自带音乐和故事。愿所有的晚安都有回应。祝你们幸福是假的,祝你幸福是真的。就连业内人士都曾评论说:文学是网易云的基因。

PART

02

这件事情本来非常正常,年轻人嘛,总有些伤春悲秋的情绪,想要分享,也想要被看见,毕竟就连豪放的辛弃疾都曾“为赋新词强说愁”。但时过境迁,随着大批低龄用户的涌入,青春期的“伤感”在丧文化的冲击下变成了某种“矫情”,网易云的评论区开始充斥着像是流水线上生产的文字:有的人8岁就死了,80岁才埋。我今年12岁,已经重度抑郁症20年了。人间是个好地方,但下辈子算了吧……抑郁症真是这世上最温柔的病。而在发现伤心的文字可以吸引点赞之后,不少人开始编纂形形色色的“抑郁”故事。这些故事一多,网易云的评论区看起来就跟网友吐槽时说的一样,简直“人均抑郁症”。盛产梗的抖音用户,打趣说网易云的用户“一到12点就开始强行抑郁”。于是,慢慢的,“网易云”变成了“网抑云”。

PART

03

这看起来似乎只是另一次网络狂欢,跟什么“黑人抬棺”、“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找塞班”一样,大家在网上一阵娱乐,戏谑后这个梗很快被人遗忘,快乐的网友们开始奔向下一个梗。但这真是只是一次“普通的”网络狂欢吗?当我们将“抑郁”娱乐化,玩着“网抑云”的梗,调侃那些假装抑郁症患者的人时,看起来既能娱乐,又能攻击那些假装抑郁症患者的人,似乎是个“皆大欢喜”的好事情——但这种娱乐,却损害了真正的抑郁症群体的利益。当一个人因为痛苦而想要寻求帮助或者找人倾诉的时候,他可能会联想起网络上的调侃“老抑郁症了”、“老网抑云了”而变得更加羞耻,他可能会因为自己出现了这样的情绪而充满负罪感,于是最终放弃求助,变得更加自我封闭。这样的娱乐、这样的行为、这样的调侃,真的是一件好事吗?就像网友

乌鸦城闭喧说的那样:……这种文化损害了人们的“共情能力”,同时让“自我表达”变得更为羞耻和充满负罪感,让抑郁症患者有更强烈的病耻感。有遭受攻击的网友在网络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有人可能觉得我矫情得要死,但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写下评论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娱乐至死》里说:“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可是,有些东西本不该被娱乐,比如人类真实的痛苦,人类对抗痛苦的努力。

PART

04

不过,在8月3日,网易云回应网抑云,发起了云村评论治愈计划。……推出三大举措,邀请心理专家、万名心理专业志愿者加入“云村治愈所”,万名乐评达人组成云村乐评团发起乐评征集大赛,一起构建一个温暖友爱、真实有趣的音乐社区。有网友评论说:希望网易云这次真的可以清理掉那些虚假编撰的评论,可以真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oshue.com/bszz/100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