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www.xxzywj.com/m/
今天看到一段比较有意思的文字,源于朱迪亚·波尔的《TheBookofWhy》。
作者在读《创世纪》时注意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上帝:我禁止你碰那棵树,你是不是偷吃了果子?
亚当:那个女人给了我果子,我就吃了。
上帝:你都做了什么?
夏娃:那条蛇骗了我,我就吃了。
...
上帝问的是“什么”,亚当和夏娃回答却是“为什么”。
上帝询问事实,人则回答理由。
就像学校里打架的孩子一样:他抢我的玩具,所以我打了他。人是“因果解释者”,大部分动物,甚至包括现在的很多人工智能都只是“事实处理者”。由此,作者提出了因果关系的三个等级:观察、干预、反事实。
一、因果关系的最底层:观察。
大多数动物和机器都能做到这一点,即对事实进行观察,并得出结果。比如,一只猫头鹰发现一只老鼠,可以通过观察老鼠的行动轨迹,在脑海中模拟老鼠的行动路线,实施抓捕。
通过观察寻找规律,通过规律引导行动。在投资过程中也是一样,我们像猫头鹰一样,孜孜不倦地总结着各种规律,但因为市场走势是多因子驱动的结果,我们无法准备地了解到底是哪个因子起了作用,这个因子的重要程度又是多少。
因果关系的最底层有一个特点:好的预测无需好的解释。
猫头鹰也许不明白老鼠为什么会从A点跑到B点,然后又从B点跑到C点,但这不妨碍猫头鹰成为好猎手。投资者未必能真正搞清楚市场为什么从点涨到点,然后又从点又跌回点,但这也不并妨碍他们成为优秀的投资人。就像杰西.利佛摩尔说的:看见一辆火车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向我冲来,我会跳下铁轨让火车开过去,而不会愚蠢地站在那里不动。
涨了就是涨了,跌了就是跌了,没必要站在原地一直想:为什么会有一辆火车朝我开来?
二、因果关系的第二层:干预。
大多数动物和部分机器都能做到这一点,即对事实进行干预,并影响结果。比如,库卡研发的能打乒乓球的机械臂,它不但可以观察乒乓球的轨迹,并且可以根据乒乓球的速度和落点进行干预,将球击回。
第二层与第一层的区别在于,第二层不仅观察现状,还会尝试改变现状。其特点可以总结为:如果我实施X行动,将会发生什么?这也是大部分咨询项目的价值所在,当企业碰到了一个问题,并且将问题委托给第三方企业,让他们帮忙寻找答案:
A公司实施了X行动,发生了B结果;
C公司实施了Y行动,发生了D结果;
E公司实施了Z行动,发生了F结果;
通过分析不同企业的不同行动,为企业当下的发展寻求最优解:为了达到B结果,我(该企业)是否应该实施X行动?
在这一层,好猎手猫头鹰可以通过抢先飞向B点,迫使老鼠跑向D点,进入猫头鹰的“圈套”。作为投资者,我们不再是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地观察火车了,而是会考虑自己的行动,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一只猫头鹰力量虽小,但无数只猫头鹰朝同一个地方飞,微小力量的汇聚就会开始干预市场的走向。
这便是索罗斯的反身理论:投资者根据掌握资讯和对市场了解,来预期市场走势并据此行动,而其行动事实上也反过来影响、改变了市场原来可能出现的走势,二者不断地相互影响。在人与市场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一旦产生“偏见”,机会便出现了。
三、因果关系的第三层:反事实。
大多数动物和机器都无法做到这一点,即对事实进行假设,并推理可能的结果。这需要我们回到过去改变历史,或者想象一个平行宇宙:假如当时没有实施X行动,而是实施了Y行动,结果会怎样?所有的大数据都会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包括市场中的每一根K线都是既定事实,而反事实就是不断追问已经发生的事情背后的另外一种或几种可能。
比如,大家觉得是量化宽松推高了资产价格,反事实的提问是:假如没有进行量化宽松,市场会变成怎样?回顾历史,并从历史进程中发现一个新的世界,比如作家喜欢在“蒸汽朋克”的世界观下创作故事:如果人类的科技树点歪了,进入了一个没有汽车、飞机的,仅基于工业革命科技的另一条发展路线,那里的世界又会如何?又会发生什么新故事?
第三层的反事实因果关系,就是不断通过假设,通过构建因果模型进行验证,找到引导Y结果的真正原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回到投资方面,反事实就是通过利用过往数据反复模拟,从而发现影响市场走向的真正因子,也就是所谓的“圣杯”。但很可惜,这个“圣杯”还没有任何一人触碰到。
四、小结。
今天我们分享了因果关系的三层境界。
一、因果关系的最底层:观察。因果关系的最底层有一个特点:好的预测无需好的解释。
二、因果关系的第二层:干预。为了达到B结果,我应该实施X行动。
三、因果关系的第三层:反事实。假如当时没有实施X行动,而是实施了Y行动,结果会怎样?
这三层逻辑同样适用于投资世界。幸运的是,我们不需要到达第三层,才能实现盈利。很多人花了太多时间去寻找老鼠为什么会从A点到B点,B点到C点?每天都有一堆大师向我们分析和解释“为什么”。但作为一只猫头鹰,我们也许不明白老鼠为什么会从A点到B点,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成为好猎手。
祝大家生活愉快。
参考文献:
1.JudeaPearl,DanaMackenzie,()TheBookofWhy:TheNewScinenceofCauseandEffect,P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