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茸茸的外形,活泼治愈的萌态,层次分明的大眼睛,“万物有灵”的东方表达……12月2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年春节联欢晚会》吉祥物形象“兔圆圆”正式亮相。这也是春晚40年历史上首个集纳了无数受众的喜爱倾向、经过系统翔实的大数据调研所生成的春晚吉祥物IP。
但如果你以为这只是一只软萌的小可爱,那就小看了它。“兔圆圆”真正的门道隐藏在它标志性的四颗门齿上。
它取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的科学家所发现的“安徽模鼠兔”化石生态复原形象,拥有距今约万年的“兔祖先”的典型特征,更是暗示着过去年兔形类研究中一个经典科学问题的重要线索。
模鼠兔复原图。古脊椎所供图
兔、鼠到底是不是一家
生活中,无论何时见到兔子,它们总是一副忙碌的样子,时时刻刻都在咀嚼食物。这是因为兔子的门齿会不断生长,如果不能充分磨牙,门齿就会快速向外生长。过长的门齿会让兔唇无法闭合,兔子不能正常进食,严重的还会导致死亡。
对兔子而言,它们是用生命在磨牙。而对科学家来说,这对门齿也相当重要。古脊椎所研究员李茜告诉《中国科学报》,这是兔类与其他哺乳动物得以区分的标志性特征。
不过,在哺乳动物中,拥有终生生长的大门齿的,除了兔子外还有老鼠,所以兔和鼠一直被认为有密切的关系。李茜提到,早在年,现代分类学创始人、博物学家林奈就把兔和鼠一起列入了啮型动物。
“直到年后,有科学家开始指出兔和鼠大门齿形态的差别,而且兔形类上颌的大门齿后还藏着一对小门齿,明显比啮齿类复杂。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二者更多的差异,转而提出兔和鼠之间是没有亲缘关系的。”
这场争论持续了近年,也引出了兔形类研究史上一个经典的科学问题:在生命演化史上,兔子到底处于哺乳动物这棵大家族树的什么位置。
“寻根问祖”是古生物学家的看家本领,想要知道兔形类到底是如何起源的、它和啮齿类有没有亲缘关系,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化石中找线索。
模鼠兔与东方晓鼠同“根”生
从20世纪60年代起,中科院组织开展了大规模华南“红层”考察,在古新世地层中发现了亚洲特有的哺乳动物群。这给探讨啮齿类和兔形类起源问题提供了契机。
20世纪70年代,古脊椎所野外考察队在安徽潜山的同一层位(时代为早古新世,距今约万年)发现了几件重要的头骨化石,上面就保存着大门齿。经过我国古哺乳动物学家、古脊椎所研究员李传夔的研究,它们分别被命名为安徽模鼠兔和东方晓鼠。
见到模鼠兔标本的第一时间,“火眼金睛”的李传夔就曾风趣地自言自语道:“兔子吗?兔子妈?”后来经过详细的形态学研究,他发现安徽模鼠兔的特征与兔子十分相似,提出它可能是兔形类的祖先类型。而东方晓鼠可能已经具有啮齿类特有的“啮”的功能,接近啮齿类的祖先类型。
“更关键的是,研究还发现二者存在很多相互交混的特征,兔和鼠的祖先类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李茜补充道。
争论已久的兔形类和啮齿类起源共同在安徽潜山找到了各自的“根”。有人戏言,这真正显示了“鼠兔一家亲”:连最古老的化石都保存在一起。
年,李传夔把有关模鼠兔和东方晓鼠的研究带到了美国匹兹堡卡内基博物馆举办的“啮齿类起源国际学术会议”上。当时他就提出了“鼠兔同源”的观点,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