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推广求职招聘交流群 http://www.gpitp.gd.cn/new/20211107/96042.html
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这一组老照片,记录了晚清历史的诸多细节,值得我们珍视。翻看着这些略显模糊的影像,多年前的社会生活画面如同电影一般在我们眼前掠过,拉近了我们与历史的距离。
搭起脚手架修建克林德碑。这张照片拍摄于年3月,克林德碑的建设背景是这样的:年6月20日晨,德国公使克林德(曾有无辜枪杀中国人的罪恶记录)在北京东单北大街西总布胡同西口,被清军士兵击毙。待到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德国趁机讹诈,要求清廷在其死亡之处树立“铭志之碑”。清廷不敢违抗,花费60万两白银建了一座四柱三间七楼的牌坊,人称“克林德碑”。
汇文大学堂教师与老婆孩子在一起。一家五口人其乐融融,十分温馨。旧社会的男人很少有这种时刻,在他们的生活字典里,就没有“陪伴”二字,如果经常跟老婆孩子腻在一起,可能会被认为“没出息”。
江湖郎中与卖药的贩子。两人真是很搭配的组合,一个诊治开方,一个当场配药,一起把钱赚了。他们摊位的旁边,挂着写有“神功妙手”的横幅,这是郎中吹嘘自己医术高超。其实,这种走街串巷的江湖游医,很难说有多高明的医术,他很可能是读了几年书,科举之路走不通,然后找了一个谋生的手段。
大家庭合影。这一家可谓人丁兴旺、子孙满堂,仅小朋友就有10人。请大家注意一个细节,所有人的脸上都没有一丝皱纹,尤其是第二排两位老人,脸上光洁溜溜,不合常理。这说明照片在洗印时做了“美颜”处理。
算命。算命先生(右)如此年轻,不知有何神通?帝制时代命理文化盛行,催生了算命这个职业。
表演杂耍的人。这是老北京耍耗子的场景。耍耗子的艺人用一个特制的木架,安装上小宝塔、小吊桶、秋千等道具,让经过专门训练的老鼠表演钻塔、钻圈、汲水、打秋千、跳舞等等。《燕京岁时记》记载:“耍耗子者,木箱之上缚以横架,将小鼠调熟,有汲水、钻圈之技,均以锣声为起止。”这种杂耍主要在胡同表演,深受儿童的喜爱。
孤儿院的男孩学习纺织。晚清时期,由于贫穷、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很多孩子沦为孤儿,官府和民间慈善机构建了一批育婴堂(孤儿院)收养这些孩子,不仅抚养他们长大,还让他们读书、学习手艺,以期能自力更生。
天津西门附近的男子走读学校。晚清时期,天津地方以严修和林墨青为代表的士绅阶层受新思想影响,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以多种形式开办学堂,尤其是开办面向贫寒子弟的义塾、简易学堂、半日学堂、半夜学堂等,深受百姓欢迎。
天津西门附近的女子走读学校。女性接受学校教育,是从民间办学开始的。在此之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落后思想禁锢着女性走向更宽广的天地。
山海关城墙坍塌。明朝洪武年间,中山王徐达奉命修筑了山海关城池,随后的多年里,不断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把这里建成了坚固的军事城防系统。进入清朝,尤其到了晚清,对山海关的维修不到位,城墙大面积倾颓坍塌,残破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