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病初期 http://pf.39.net/bdfyy/dbfzl/141103/4509122.html
我国的茶艺文化源远流长,
很多家庭都有紫砂壶,
可是您听说过锡包壶吗?
今天,
就让我们走进我县80后小伙陈宝玉
的锡包壶世界,
感受这种神秘而稀有的锡包壶工艺
(视频建议wifi下观看)
这里是我县北关老居民区,穿过蜿蜒曲折的小巷,就来到了陈宝玉的家中。
不大的房间中,几十把形态各异,制作精品的锡包壶整齐的摆放着,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们的眼球。
陈宝玉介绍道,咱蒙城人叫它马蹄壶,按正常说它叫方印底,六十年代的东西,这个包浆、皮壳,现在都已经找不到了,它这个滑溜,它的光线好,有光泽度。
陈宝玉出生于年,从他小时候,父亲是做铁匠的,平时也帮别人做锡包壶,每当父亲制作锡包壶时,陈宝玉总是在旁边看,对一把小小的紫砂壶充满了好奇。
别人拿锡包壶来修的时候,趁父母不在家,陈宝玉摸着玩玩。有的用茶壶泡壶茶,大人在家不敢他说是不敢碰人家的。
耳濡目染,在这样的环境下,聪明好学的陈宝玉慢慢喜欢上锡包壶这项传统手工艺术。
但是却遭到了大人的反对。虽然父母极力反对,但是陈宝玉依然执着地偷偷钻研,渐渐的,他学会了怎么去制作一把锡包壶,当别家的孩子纷纷工作或者外出打工的时候,陈宝玉却选择了继承父亲的手艺,做锡包壶。
制作锡包壶是一种特别需要制作者耐心的一种手工活,虽然寂寞、劳累,但陈宝玉已经深深的沉浸在这项古老手工艺的制作中,并且无法自拔的爱上了这门手艺。渐渐的,陈宝玉发现还有很多人和自己一样喜欢这项传统手工艺术。
陈宝玉说,从二十多岁到六七十岁的人都有,以前主要是四十多岁、五十多岁,他有这个经济基础,现在生活条件都好了,有的二十多岁的人,他们眼光比四五十岁的人还要好。
锡包壶工艺来源于民间的把碗补锅,以前,社会上有一个行当叫‘锡匠’,主要负责给人家把碗补锅,后来,人们也把伤残受损的陶制茶壶、酒壶等器物,也拿来让锡匠们维修。锡匠们开始只是从实用考虑,在陶壶的残损处打上锡补丁,修好就行,再后来才想到把补丁做得好看一点,锡包壶工艺便有了雏形。
真正把它上升为艺术品,是从文人参与开始的。据史料记载,锡包壶工艺为清嘉庆道光年间的文人朱石梅首创,其刻梅落款钤印的精美工艺,目前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均有收藏。
它本来是高雅之物,但随着清朝晚期时风日益没落,渐渐演变成八旗纨绔子弟攀富比阔的玩物,制作越来越讲究,材料越来越昂贵,包锡变成了包铜、包银、包金,镶玉变成了镶翡翠、镶玛瑙、镶钻石等等,逐渐远离了寻常百姓家,失去了它应有的实用价值,至此,锡包壶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在我国,这门古老的手艺已经很难见到,会这门手艺的工匠更是屈指可数。虽然现在我国的工业技术水平已经很发达,可是如今锡包壶还是只能依靠全手工制作,而且制作过程繁琐,耗时长。
陈宝玉介绍说,需要一些专用工具打磨,打磨以后才能抛光,然后焊接。所有的工序下来,也得有二三十道工序。
制作锡包壶的第一道工序就是熔锡压片,从市场上买来含一定比例的锡块,在火炉上使它融化,去除杂质,倒入专用的工具中,压成锡片。
陈宝玉的父辈他们做的都是百分之六十的锡,锡的纯度没有现在的锡的纯度好,以前出来效果的光泽度没有现在的光泽度好。
有了锡片,就要根据紫砂壶所需要的造型,在锡片上划出图案和花纹,一般以蝴蝶、蟾蜍、梅花、铜钱等吉祥图案以及福绿寿喜等喜庆字眼为主。
以前单一的是这种老式的蝴蝶,蛤蟆,青蛙,老式的。后来发展的就是把这些东西,后边给他做一些纹饰出来,比如上边镶个寿字,掏点花,这些东西出来以后,它比那个效果要好。
图案画好以后,就要用剪刀或者刀片把锡片上的图案剪下,在陈宝玉的手中,由于熟能生巧,剪一张锡片如同剪一张纸一般轻松。
剪出来的图案都是平面的,有棱角,而紫砂壶的表层基本上都是有弧度的,下一步就要进入制造锡包壶最关键的环节——尽打。
将锡片放在木桩上,用一把小锤细细敲打,接着把敲打好的锡片贴合在壶壁上继续敲打,这一步敲打的力道非常重要,没有固定的数据标准,全凭眼里翻身和手力轻重。在敲打的时候,陈宝玉还向我们说起了他的一段往事。
陈宝玉说,这个壶上边本身就有一种暗伤,一上锤,敲这个嘴子的时候,暗伤就震裂了。烂了,烂了也没有办法,你只能赔人钱。那时候一般人正常的工资能拿到到块钱就不得了了。那时候是个老壶,没办法。再说人拿来的,你弄烂了,肯定要赔人家。
所有的图案尽打完成以后,要用烧热的烙铁沾上融化的锡液,在紫砂壶的表面进行焊接,焊接完成以后,会留下印记,这时候就需要用锉子进行打磨。
壶身的图案焊接完成以后,最后一步就是焊接壶嘴,壶嘴是整个工序中最难的一步,如果有任何差池,就会造成漏水或者渗水。
陈宝玉说,咱做的这些东西,是象鼻,这样看就像大象鼻子,这种大象鼻子用的是最多的。主要就是大象的鼻子,还有一种龙头,龙头细,而且上边有龙角,刮人,现在已经被淘汰了。
与其他锡包壶工艺不同的是,陈宝玉在壶嘴上做了一个量变通透的小孔,在孔口处以花型进行装饰,解决了传统工艺中锡包壶使用久了造成的阻塞。尤其这个嘴是最难做的。这里边都是空的,带透气的。这边能看到那边,但是它不会漏水。
最后一个步骤是对包好的锡片进行细细地打磨,这样一把纯手工制作的锡包壶才算完成,而制作这样一把锡包壶至少花费七天时间,一件做工精美的艺术品就这样诞生了。
在陈宝玉所有的锡包壶中,有一只壶显得更加光彩夺目,与众不同。陈宝玉告诉我们,这是他最近做的一件,也是代表他现在最新手艺的作品。
陈宝玉说,以前都是锡铜熔接在一块,这把壶不一样,这把壶是锡、铜、银子,把子是银子的,镶的这个宝石底座是24K金的,整个他们都没有做这个东西的。
如今,陈宝玉在传统锡包壶手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研究和尝试,宝石、翡翠、黄金等各种元素都可以随客户的要求镶嵌到锡包壶上。
据了解,目前在全省范围内,锡包壶工艺仅存于蒙城县,而传承和保护这项工艺的人更是屈指可数,陈宝玉就成了这屈指可数中的佼佼者。今年6月8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在太湖五千年文博园举办的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会上,蒙城县申报非遗项目“锡包壶”,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其申遗、保护、开发的前景被广泛看好。
陈宝玉说,慢慢把这东西往下传,有人做就好,如果这些东西没人会做了,时间长了这些东西就消失了。以后让他们看看以前的老壶,最起码他能见到。
正是物以稀为贵的缘故,锡包壶工艺显得越来越宝贵,尤其是在人们精神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当今,它的保护、开发和收藏价值越来越高。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我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锡包壶就是一块金子,我们有责任、有信心把它擦得更亮,让它更加闪闪发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郭瑞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