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灭四害,为啥只消灭了麻雀而其他的

你真是个混蛋鸟,五气俱全到处跳,犯下罪恶几千年,今天和你总清算,毒打轰掏齐进攻,最后方使烈火烧,连同武器齐烧空,四害俱无天下同。这是郭沫若批判麻雀的一首打油诗,可见当时对麻雀的排斥程度。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国民生计都处于大萧条时期。我国的首要任务,除了使国民经济运行至正常水平,其次便是要消除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一切潜在因素,而这里主要指的是昆虫飞禽等一些细菌武器。因此,消除四害计划如火如荼。

当时国家明确提出,四害主要指的是蚊子,苍蝇,老鼠和麻雀,为了提升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中央以及地方政府大力宣传,甚至是带头围剿。全民动员消灭四害的激情,一点儿也不亚于当时驱逐在中国版图上横行霸道的帝国主义。

01

蚊子、老鼠和苍蝇其实并不需要过多的普及,劳动人民便能知道其中危害,但是消灭麻雀确实是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但是从当时的一些知名学者的文章来看,这些人似乎并不存在疑虑,想来是十分肯定国家的做法。例如学者郭沫若,还特地写诗描写麻雀的恶劣事迹,将麻雀冠以“坏蛋鸟”的称谓。

我们后人从其中探寻,不难找到,当时国人对麻雀深恶痛绝的原因。麻雀的栖息地非常广泛,并不像其他鸟类需要经历迁徙或者是洄游,在世界范围之内,除了一些气候非常恶劣之地,如高寒,荒漠地带,其余地方皆有麻雀的踪迹。这种情况,尤其是在上世纪50年代,麻雀在中国版图上所占据的面积恐怕要超过国人所占据的面积。

中国乃是农业大国,虽然说自给自足的封建式经济蒙蔽了清政府的耳目,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各地连年灾年,饿殍遍野的场景弥漫在每一个角落,因而粮食生产仍然摆在首位。但是麻雀的存在却是粮食生长的一种威胁,在农作物种植以及收获期间经常遭到麻雀的破坏,严重影响了粮食的产量,耽误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自然而然,将麻雀列为四害之一乃是无可厚非。

而在麻雀成为众矢之的的五六年间,几乎从中国版图上消失。但是同样被冠以四害之称的蚊子、苍蝇、老鼠似乎并没有遭受和麻雀一样的命运。

02

其实若是从当时动物的习性以及生活环境出发,便不难发现原因所在。蚊子、苍蝇乃是昆虫类,繁殖一次可形成上百个卵,再加上蚊子、苍蝇个体微小,活动场所皆是一些潮湿、卫生条件较差的隐秘之地,而他们所产生的卵更不容易被人类所发现。俗话说打蛇打七寸,要是想要消灭蚊子和苍蝇,要从根源上出发,但是由于卵的不易察觉性,彻底消灭很难做到。而老鼠虽然不像蚊子和苍蝇一般后代数量多,但是潜伏地要略胜一筹,而且生活习性也是昼伏夜出,和人类正常的生活规律相反,再加上洞穴的隐蔽性,夜间更不易发觉,再次增加了消灭的困难度。

但是鸟类并不是如此,研究鸟类的生活习性不难发现,往往有人类居住的地方便有鸟类的身影,例如一些枝叶繁茂的树杈之间,或者是房屋前后的灌木丛,乃至河边的草丛,其中麻雀蛋更是肉眼可见之物,后代孵化也需要一定的周期,给劳动人民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消灭的期限。既然麻雀的后代都被劳动人民扼杀在摇篮里,那么麻雀灭绝也是迟早之事。

其次,从人们自古以来的吃食观念来看,在极度贫困或者是流落到荒山野岭之时,打猎是上上策,而其中鸟类自然是首选,鸟蛋更是富含多种营养。但是相比于老鼠,很多人都无法迈过心中的坎,若非极度贫困,并不会第一时间选择老鼠肉。显然这一点上,也是加速鸟类消亡的原因。

03

不过在当时全国一盘棋的合力之下,虽然说苍蝇、蚊子以及老鼠的消灭度远远不如麻雀,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遏制了其发展,不如之前猖獗,阻碍了粮食的恢复。而在后期,随着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知识能力的拓展,国人逐渐意识到了麻雀对于生产发展的重要性,根深蒂固的观念有所改变,开始以一种新的角度认识麻雀,从而使其在中国大陆上重新焕发生机。

后人评论,老鼠身上所隐藏的病毒是人类无法想象的,虽然说在大饥荒年代,饥不择食,不少人也曾经捕捉老鼠,但是大多数人还是无法迈过心中的坎,再加上胎生啮齿类的老鼠繁殖的能力,更加容易逃脱人类的捕杀。不过在如今都市化的时代,人类更加注重卫生以及清洁能力,恐怕乡下都很难找到老鼠的踪影,更别提是城市之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oshue.com/bsjt/130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