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是重点大学研究生,而她的老公更加厉害,博士,两个人妥妥的学霸。所以她在怀孕时担心过孩子的身高外貌,却从来没考虑过孩子的智商问题。却不料,在这个上面翻了跟头。
其实这种情况很多,比如三代教授的家庭来了个学渣、双胞胎轮流坐庄倒数第一、每年十来万的培训费砸进去都听不出个响、还有辅导功课到心脏搭桥的妈妈……旁人当成笑料段子,哪里知道父母的苦。
学霸父母也有“学渣”娃,成绩不好为哪般?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充分说明了遗传的重要性。现代科学也承认了,人的外貌、性格和智商都是先天基因+后天环境造就的。那么,家有学霸,为何会生出一个“学渣”孩子呢?
1、智商均值回归
首先举一个小例子,如果按照绝对的基因理论,那么高个父母的孩子应该越来越高,而身材矮小的家庭只能生出更加矮小的孩子。但达尔文的表弟高尔顿在测量了对夫妻和他们的个成年子女的身高,发现:父母身高很高的话,娃也比普通人高,但通常会比父母矮,相反也成立。
父母的极端特征不会完全遗传给下一代,这个特征在后代身上,会慢慢向大众平均值靠近。这就叫“均值回归”。
科学家研究发现,在智商遗传上也存在这种回归现象。简单说,就是智商高的家族,这种智商不会一直高下去;普通家庭呢,孩子也不会一直普通的。
也许,这就是大自然的智慧吧,否则学霸永远被那一两个家族垄断,怎么实现阶级流动和公平呢?
2、学霸父母的期望值太高
学霸生出学渣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父母的过高要求。因为这些父母自己就是十分优秀的人,所以在判断孩子是否优秀这个问题上,他们有更高的标准。
普通人:“我家娃一岁半会说词语了,真棒!”
学霸:“一岁半就开始双语辅导了,可是效果不好,看来孩子太笨。”
另一方面,因为“学霸父母”的闪闪标签,周围人会对他们的孩子有更高的期望值,导致父母有比较大的压力。同时,他们把这种压力转嫁到了孩子身上。
在不断的攀比和焦虑中,学霸父母会更加严格的管教孩子。而有些孩子由于一时达不到标准,反而破罐子破摔,不求进取,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博士JoanLuby的一项研究证明:父母干涉越多,孩子的大脑越被动、越习惯依赖父母。反而是给予孩子更多信任和自由的家庭,孩子的大脑才能充分开发,变得聪明。
3、对“智商”的理解过于片面
首先,我们来定义一下什么是“学霸”?对于孩子,大家的默认定义就是“这个孩子学习成绩好”,才有资格担任学霸一职。但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的智力包括语言、逻辑、空间、音乐、运动、自然、自省和人际等多种因素。所谓的“学渣”只是语数外考试成绩不好,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某个领域的人才。
旷世有名的达芬奇,在幼时就被他的老师断言:“这个孩子以后绝对不会有出息”。后来达芬奇的父亲发现他的绘画兴趣后,着重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才避免天才蒙尘。
Tips:一个人是否成功和优秀,并不是只有一种定义。折断孩子兴趣天赋的翅膀,才是最可惜的。
育儿不是单项选择题
有的父母说,道理我都懂,但看着孩子一点都没继承我们的智商,心里还是着急。其实教育是长年累月的过程,所谓的育儿不是父母多教孩子几道题,考试多拿两分。而是在我们能力范围内,为他创造更好的环境和良好的“刺激与激励”。
首先,要保证高质量的陪伴。
李玫瑾教授说过,“孩子的前6年,父母一定要陪在身边”。
高质量的陪伴一方面可以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和良好生活、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悉心的照顾和观察,才能明白孩子擅长和热爱什么,短板在哪里?从而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其次,家长要以身作则。
也许智商是天生的,但优秀的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不断的学习和长期的坚持。所以在教育孩子时,我们不要用苍白的语言对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啊!”、“你怎么这么笨呢!”,这样只会引起孩子反感和对抗。
行为比语言更重要。如果父母在工作中表现出色、认真负责,生活自律、追求进步,孩子作为模仿者,自然会不经意的学习和追随。
最后、父母需管理好焦虑。
我们打开朋友圈,发现别人不是在度假就是在血拼,似乎只有自己窝在办公室里。实际上,大家都是社畜,只不过把最光鲜的一面展露于人。
在孩子的教育上也是这样,经常逛育儿群的父母都会焦虑:
月月三岁就可以英语交流了;
豆豆才两岁,绘画天赋就了不得;
小亮还没上幼儿园,平衡车已经拿了多次全国大奖……
再看看身边的娃,恨不得反手给他两巴掌。
可是,这也只是其他父母有意展露出的光鲜面。会英语的孩子可能连饭都不会自己吃;会画画的孩子可能跑步就摔跤。没必要拿自家孩子的短处,跟别人的特长去比较,只会徒增烦恼。
小辫子妈有话说:
每个孩子都像一颗种子,只要父母悉心培养,耐心等待,总能开花。漫长的一生中,充实快乐的生活和健全的人格,不比一次考试成绩更重要吗?
往期精彩内容推荐:
《机智的医生生活》:撒娇爸爸上线,对孩子来说,是件幸福的事情
妈妈做“虎妈”爸爸别掉队,孩子:我到底听谁的?
教育孩子怎样做最有效?妈妈做“虎妈”爸爸别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