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好处有哪些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080866.html
来源:《西域研究》年第4期
“老鼠噉铁”型故事及图像在古代亚欧的源流[1]
内容提要
敦煌研究院收藏的一件敦煌卷子(敦研)中,抄录了一则“老鼠噉铁”的故事。该故事(ATU)具有丰富的内涵,从印度分别流传到中国(敦煌、新疆地区)、波斯与阿拉伯地区、东南亚乃至欧洲的法国和俄罗斯等地,其时间相当悠久,范围相当广阔。本文共找出了19个异本,分析了这些不同版本故事的主旨、结构、情节、细节等方面的异同,以及形成异同的原因。该故事流传背后所隐含的商业、贸易流通与诚信原则等社会因素,是促进该故事广泛流传的基本因素。本文还找出了五幅该故事的插图,并分析了其图像与文字文本的关系,以丰富我们对古代丝绸之路文学插图本的认知。
敦煌研究院收藏的一件敦煌卷子,编号为敦研,抄录了一组与印度佛经有关的故事,笔者曾探讨过该件写卷作为佛教譬喻故事的流传形态方面的价值。该号写本中的第14~15行也是一则故事,即“昔有人寄主人五百斤铁,云:鼠噉铁尽。主倩小儿买肉,云:鵄持去。”[2]笔者将此故事定名为“老鼠噉铁”,并列出了与此相关的10个故事。[3]本文拟进一步讨论此“老鼠噉铁”故事类型与相关图像在古代亚欧地区的源头及其流变,为探讨丝绸之路佛教故事文学的复杂性提供更多的例证。
“老鼠噉铁”型故事在印度及东南亚的源流
1.敦煌本《老鼠噉铁》故事
敦研号写本的第14~15行内容简洁:“昔有人寄主人五百斤铁,云:鼠噉铁尽。主倩小儿买肉,云:鵄持去。”它的具体情节可细分为:寄铁、[问铁]、铁尽、请儿、鵄持、[归还]。因为该文本是供讲唱时参考所用,所以其中的两个情节并未提及。
此“老鼠噉铁”故事在世界民间故事中有它的一个类型。汤普森(StithThompson)的《民间文学类型索引》(Motif-IndexofFolk-Literature)一书中,编号为J.2的类型,即名为“吃铁的老鼠”(TheIron-eatingMice),其故事梗概归纳为:“受托人声称老鼠吃掉了托付给他的铁器。主人绑架了受托人的儿子,并说一只猎鹰把孩子带走了。”该书中列举的七则参考文献中,涉及到印度、阿拉伯、印度尼西亚、意大利、西班牙等地的同类故事。
年,德国学者乌特(Hans-J?rgUther)的《国际民间故事类型》(TheTypesofInternationalFolktales)一书中[4],编号为的故事(以下简称为ATU)亦名为“吃铁的老鼠”(TheIron-eatingMice),其故事梗概归纳为:“商人要出远门,把一些铁(铁制品、铅、金子)托付给某人(另一个商人、旅馆老板、朋友、犹太人)。等他回来要回自己的东西时,受托人说铁被老鼠吃了。商人绑架了受托人的儿子,说孩子被猎鹰(其他猛禽)捉走了。法官判决两人交换。”并指出,“中东版本中,商人向智者(纳赛尔丁·霍德嘉,拜赫鲁)求救。智者威胁受托人,为了惩罚偷铁的老鼠要把他的房子拆(烧)掉。受托人妥协了。”乌特指出,该类型故事见于《五卷书》(Pa?catantra)《本生经》和《故事海》(Kathāsaritsāgara),又因为与《五卷书》相应的阿拉伯文译著《凯迪来与迪木奈》(KalilawaDimna)的关系,故在欧洲广泛流传。古罗马著名学者老普林尼(Pliny)的《自然史》(Naturalishistoria)中就有吃铁的老鼠的母题。此条目下,乌特提供了更多的异文和参考文献,据此可知,该类故事遍及拉脱维亚、立陶宛、西班牙、意大利、马其顿、保加利亚、希腊、乌克兰、土耳其、犹太、乔治亚、叙利亚、伊朗、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日本、北非、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苏丹等地,可见这是一个世界性的故事。
虽然在现存的历代汉文《大藏经》中,尚未发现“老鼠噉铁”型故事的痕迹,但从敦研号写卷的上下文来看,该故事夹杂在佛教故事集之中,这说明该故事从民间故事吸纳到了佛教文献之中,具备了佛教的色彩。就该故事文本在印度的演变情况来看,“老鼠噉铁”型故事不仅见于印度等地区的民间故事集,[JP2]也见于佛教本生和譬喻故事集之中,因此,该故事很有可能是从印度传到西域,再口头流传到敦煌,被从事佛教故事讲唱的人把它记录了下来。该故事还广泛流传于欧亚地区。除敦研号残卷之外,目前笔者能找到的还有近20种同类型的故事,主要如下:
古代印度同类的“老鼠噉铁”故事
2.巴利文《本生经》《奸商与铁槌本生》
巴利文《佛本生经注》(Jctakaatthakatha)中的第个本生故事,名为《奸商与铁槌本生》(Kū?avā?ijajātaka)[5]。郭良鋆、黄宝生译《佛本生故事选》中收录了这个故事,名之为《奸商本生》,其故事的主要情节如下:
(1)梵授王治理波罗奈国时,菩萨转生为法官。(2)一乡村商人与一城市商人结为朋友。(3)乡村商人将五百个犁头存放在城市商人处。(4)城市商人变卖五百个犁头,将耗子屎撒在原存放处。(5)乡村商人来索取犁头,被告知已经被耗子吃掉。(6)乡村商人接受这一解释,去洗澡时,带走了城市商人的儿子。(7)乡村商人将城市商人的儿子让人藏起来了。(8)乡村商人回到城市商人家,城市商人询问儿子的下落。(9)乡村商人解释在岸上的孩子被老鹰抓住飞走了。(10)城市商人不相信这一解释,两人去法官处。(11)乡村商人叙述情由,法官意识到此人所用的以毒攻毒方法。(12)法官念了两首偈颂,判定两人各自归还对方之物(人)。(13)失子者得到儿子,失犁者得到犁头。[6]
法官所念诵的两首偈颂为:
以毒攻毒好计谋,其人之道还其身。/倘若耗子能吃犁,老鹰也能抓童蒙。
以眼还眼牙还牙,强中自有强中手。/失犁者还人儿子,失子者还人犁头。
一般而言,巴利语本生经中的偈颂部分要比散文部分早很多。此处偈颂中有“耗子能吃犁”和“老鹰也能抓童蒙”,这说明该“老鼠噉铁”故事的起源是很早的,至少应该是在公元前3世纪。此处故事的主旨看起来是叙述对付不善之人时,要“以毒攻毒”或“以眼还眼”,但实际上,在佛教的语境之中,该故事的主要目的是体现菩萨的无上智慧,他从中看出了乡村商人所用的计谋,因此作出了最合情合法的判决。
巴利文本生故事中,有不少与古代希腊故事相似的母题,引起了学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