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去送孩子上幼儿园,路过托班的门口,听到一位家长跟老师说孩子的问题,“我的孩子特别黏我,一刻也分不开,我害怕他会哭,他还特别胆小,就只在家里特别横,出门在外就跟个小老鼠一样......”老师低声安慰了家长什么没有听清,但这种孩子的确在幼儿园比较常见,往往很让家长和老师担心,那么这样的孩子,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像上面这个家长的孩子一样,特别黏妈妈,一刻也不能分开;在家里是个小霸王,在外面是个小老鼠,特别胆怯和害羞;犯了错误从不敢承认,还会选择逃避,这些都是幼儿园一类孩子的表现,相反,有的孩子十分大方开朗,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到好朋友,获得老师的喜爱,这也是一类孩子的表现,大多数家长都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后者,但是为什么反而会变成前者呢?关键的问题点在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否到位。
可能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这些表现跟安全感有毛关系?呵呵,关系大了,安全感是父母给予孩子的第一件重要礼物,从孩子出生那刻起,对安全感的需求就与日俱增,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会对未知的事物充满恐惧,也很容易陷入孤独中,变得比较敏感,不敢交流,往往也很缺乏自信,缺乏探索未知事物的勇气和能力。
也有的家长说,我经常陪伴孩子啊,给予他足够的安全感了呀,怎么孩子还是会这样呢?其实,家长带给孩子的安全感到底够不够,这几点就可以足以说明,家长自检即可。
孩子需要你的时候,你有没有及时出现?
0-3岁,是孩子建立安全感最关键的时期,过了这个时期,如果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4-6岁会是一个补救期,所以优秀的父母都会在0-3会就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强大的安全感,陪伴也不简单地就是陪着,陪伴的门槛是很高的,举个例子,晚上孩子想在妈妈的怀抱里睡觉,妈妈却担心这样会影响孩子的独立,就会勒令孩子自己睡,哪怕他睡着了,也要搬去小床上,这种行为就会严重破坏孩子的安全感,认为妈妈是在极力排斥他,这好像跟某些育儿专家说的“训练孩子的独立、挫折教育、延迟满足”相违背,可是人为地破坏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感,让他感应不到父母对他的情感回应,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会更加没有安全感,又哪里来的独立和自信呢?
当孩子需要你的时候,父母的及时出现和陪伴,才是对孩子最及时的情感补给,能够满足孩子生理上还心理上的安全感,孩子就会越健康。
孩子表达的时候,你有没有仔细在听?
家长如果看不到孩子发出的信号,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回应,那么,孩子也看不到父母的内心,一切都像盲人摸象,亲子之间没有感情的互动,这就是家长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孩子只是小,却不是傻,他接收到如果都是父母的敷衍和冷漠,就会封闭自己的内心,就会变得缺乏安全感,感知到孤独和被拒绝,人格上也会出现缺陷,比如不自信、孤僻、傲慢等,人际关系也会差很多。
现实中更多的父母是不是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孩子一直嚷嚷着“妈妈陪我一会”,可是爸爸妈妈却沉迷于手机或者工作,“乖,你自己先玩一会,我正忙着呢”,久而久之,孩子的这种需求就会很少,不再依赖于父母,不再苛求父母的陪伴,当父母兴致勃勃地想跟他玩的时候,他会突然发脾气,会很霸道,这就是陪伴缺失的一种不良表现,他已经完全不适应跟着大人的节奏了。
不管发生什么事,你是不是一直都在?
孩子在成长中并不是无忧无虑的,也会有情绪的变化,也会遇到挫折,只不过孩子的内心承受力很差,在大人看到的很小的一件事,可能孩子就认为是天大的事,记得小时候,我去奶奶家玩,回来后就发现我的玩具被妈妈送人了,我哭了很久,妈妈却说我不懂礼貌,送给客人玩具怎么了?四五岁的我,因此好长时间不愿意跟妈妈说话,每次出门前,都会把玩具锁起来,因为妈妈已经破坏了我对她的信任,我在无助的时候,她站在了我的对立面,虽然现在想想觉得好笑,可那就是我真实的感受和想法啊,最好的父母,不就是不管发生什么事,你一直都在吗?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
所以说,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安全感的重要性,也往往自信给了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却不明白孩子真正需要的安全感到底长什么样子,从而导致了孩子的很多问题,进而觉得孩子很烦,很难管教,其实,孩子就是一张白纸,父母才是这张纸的绘画者,孩子的任何问题,都跟父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您说有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