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癜疯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088716.html
70后农村生活的集体记忆
锄禾日当午
11.老鼠:毕竟不是菜
老鼠是跟人类关系最铁的哥们之一,目前世界上老鼠的数量是人类的数倍之多,每年要吃掉几千亿斤的粮食,还传染鼠疫等疾病,是名副其实的害虫,必先除之而后快。而老鼠的智商也属上乘,我亲眼见过老鼠垂直爬墙,爬电线、爬防盗网那些进口的钢材更是不在话下。我住的房子不止一次有老鼠光顾,糜烂社会出于对安全的考虑,每家每户都有防盗门,铝合金窗,防蚊子的纱网等多道防线,每一户家庭几乎都是鸟笼一个,但老鼠就是有办法进入。我曾经发现它们从厕盆中钻了出来,把厕盆堵住,它们就从防盗门的夹缝里钻过来,真的防不胜防。
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我从小就对老鼠没有好感。小学毕业班那年,我们的班主任老师房间里堆放有一些稻草等杂物,有一次竟然跑出一只很大的老鼠,在众目睽睽之下向操场跑去。我们当然起哄直追,在开阔的操场上追得它走投无路,但又没有人敢冒然出手,它一逃过来我们还是出于本能地避开的。这时,一个稍微成熟点的男生,平时他说练过拳脚,胆子比较大,在关键时刻,他一掌向老鼠拍下去,说时迟那时快,老鼠在接招之前在他手掌咬了一口,结果我的这位同学顿时鲜血直流,老鼠也死在他的铁沙掌下。这时候另一位同学焦急地说,老鼠有毒,应该挖出它的肝,贴在伤口上,果然就挖出来,好像这样就更有保障一样。现在想起来,这个场景就像狂欢节一样历历在眼前。
最好玩的还要算生产队灌老鼠的活动。生产队的队间长年有粮食,但又不住人,这样的环境对于老鼠来说再适合不过了。所以过一定时间,生产队就要灭鼠。时常是找准老鼠出入的洞口,用泥土做成一个可以灌水的凹槽,然后就开始灌水了。哗啦啦地灌进去,不见半滴水的踪影,经验丰富的大哥马上就寻找出隔壁的漏洞,用泥土堵住,这时候灌起来就顺利多了,水不紧不慢吐着气泡,用一个装老鼠的竹笱(go5),竹篾编得比较稀疏的,不影响水流,又不影响视线的笱堵在出口。一桶水灌下去,在吐气期间,必定会有几只老鼠受不了爬了出来,钻进竹笱里,看管的人把它们倒在尿桶里,这些老鼠满身湿透,肚子喝足了水,胀胀的,爬不了了。这样的时光,我们可以消磨半天的功夫,一点不觉得累。
我们小时候生活还是很清淡的,邻居有一户人家却每天都用老鼠笼当陷阱抓到很多田鼠,他们就把这些老鼠杀掉,剥皮破膛,把内脏,头、尾、四肢砍掉喂鸭,老鼠肉炒沙茶配早糜。我看起来真的很羡慕,几乎要流口水的样子。
然而,最让人惊心动魄的吃法发生在挖番薯的时候,有时刚掘开番薯厢,大老鼠一现身就会被众人砍死,一窝尚未睁开眼睛的小老鼠就是最好的点心。大人们张开嘴巴,抓住小老鼠的尾巴,让它们从喉咙里爬进去,连嘴都不用擦继续劳动,好像力气更大了,精力更加充沛一样,因为小老鼠有补药的功能啊!
岭南人民吃小老鼠却是有来历的啊!唐代的《太平广记》引用已经失传的古书《朝野佥载》:“岭南僚民好为蜜唧,即鼠胎未瞬,通身赤蠕者,饲之以蜜,钉之筵上,嗫嗫而行。以箸挟取,咬之,唧唧作声,故曰蜜唧。”也是找些还没有睁开眼睛的小老鼠,只不过吃的时候用筷子挟,小老鼠就发出“唧唧”的声响,还放在口里咀嚼,这是充满战斗力的场景。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岭南及海南岛也吃过鼠肉,有诗为证:“朝盘见蜜唧,夜枕闻鸺鹠。”苏轼在海南岛还有寄诗给在惠州的弟弟苏子由:“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熏鼠烧蝙蝠;旧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虾蟆缘习俗。”蜜唧、熏鼠、烧蝙蝠、虾蟆想必是当地人的家常饭。
一直到《清稗类钞》还记载有一道广东名菜“三叫鼠”,又名三吱儿,取刚出生眼睛还未睁开的活幼鼠,调料可以使用蜜、酒、椒盐、海鲜酱、涮羊肉等。因为用筷子夹起幼鼠时,幼鼠会叫一声,把幼鼠沾酱时会叫第二声,放入口时会叫第三声,故名三吱儿。
通常情况下,老鼠是吃不完的,人们很早就借助它的天敌猫来看家,“独猪穷(geng5),独狗富,独猫掌大厝”,只要有一只猫的存在,房子周围老鼠会躲藏起来,或者逃得无影无踪。但是农家还有一种很臭的“吱鼠”,有时写作“钱鼠”,是鼩鼠的一种。白天黑夜都发出“吱吱吱”的声响,又浑身散发出特别臭的气味,连猫都懒得理会它,令人厌烦,好在数量不多。
但水稻田呢?猫的势力范围是很少扩大到田野里去的,田野里有大量的蛇类也是捕食老鼠,还有狐狸、黄鼠狼、猫头鹰等猎食者。老鼠则通过大规模繁殖后代来对付这些猎食者,而且是成功的。年代,农药大规模使用,使猎食者消失,生物界出现严重的生态不平衡,老鼠适应性强,一下子就泛滥成灾。如何对付鼠害?最有效的是用毒药诱捕,年代后,潮阳开始用磷化辛配成毒饵诱捕,年起关埠镇农科站用敌鼠钠盐制成2%毒谷诱捕,效果显著。
最有趣的陷阱是老鼠笪(dag4),一块木板上,利用弹簧要保留原状的惯性原理设置一个机关,用一根横杠压住弹簧,末端顶着装有诱饵的钩子,当老鼠取食触发了机关,弹簧产生的巨大力量会迅速压下,把老鼠杀死。
捕鼠夹的首个专利是由美国人威廉·C·虎克在年申请的。英国发明家詹姆斯·亨利·阿特金森在年设计了一款类似的捕鼠夹,名为“小钳子”,有着以负重启动的踏板做为陷阱开关。年阿特金森完成了修改版的设计,启动陷阱的方式从压下踏板改为取走诱饵。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约翰·马斯特以一款虎克版本的改版申请美国专利,该专利可以容易地设置或调整成绝对安全的模式,以免使用者的手指在设置陷阱或机器故障时夹伤。
这类装置何时传入中国已经无从知道,到年代我已经能熟练地操作。那时政府部门提倡灭鼠,每抓住一只老鼠奖励0.2元,以鼠尾为证。鼠尾能换钱,一时间,大家奔走相告,田野里顿时多出了很多少年的身影,他们都在练习捕鼠夹的使用方法。有时候,这边刚刚在装机关,那边就传来响亮的“哒”的一声,赶紧跑过去看看,老鼠已经口吐鲜血,浑身颤抖,死得很难受。我们异常高兴,割下老鼠尾,掩埋了老鼠身,换钱去了。
-8
百川乡土